邁入新年之際,大家總是會許下自己對新年的期許,但很多願望都是寫的當下很有信心,一兩個月過去後就逐漸遺忘,到年底回顧時,依舊只是幾行字。為什麼新年新希望的目標達成率不高呢?其實,這跟你許願的內容和方式有很大的關係!
1. 你的願望裡有別人嗎?
許多許下的願望都是需要透過理性的實踐和毅力才能達成,而心理學教授大衛‧德斯諾(David DeSteno)透過大量實驗與研究證實:理性和毅力並不是成功的關鍵,最重要是感恩、同理與自豪。這三種親社會情緒,可以改變人的大腦思考模式,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,感染別人,改善生活自然能達到成功。抱持感恩能時刻提醒我們重視未來充滿無限可能,克服自私誘惑,幫助未來的自己;同理心可提升自制力,使人心境平靜,減少人際紛爭。自豪感能提升個人魅力,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欣賞,是令人堅毅的原動力。
因此,如果當願望裡包含了影響別人,就比較容易引發上述這三種情緒,更容易推動你達成這個願望。例如原本的願望是:「我要多看一些書」,就可以改成:「我想跟10個人分享1本我覺得對生活有幫助的書」。在執行任務的同時,會需要同理他們的情境,也會獲得別人的協助和回饋,抱持著感恩的心態與執行任務的成就感,有助於對目標的推進。
2. 化消極為積極
許多願望都是想改掉一些壞習慣,但許願的方式需要從負面調整到正面。例如,「減肥」或「我不想繼續這麼胖!」就是消極的目標,而「改善健康」或「實現理想體重」就是積極的目標。積極目標會讓我們充滿動力跟明確的方向。就像要給予衛星導彈一個明確的目標,你會寫下:「要去台北」,而不是:「不要去高雄」。
3. 用明確衡量方式訂目標
如果願望訂得很模糊,像是:「我要幫助更多人」或「要成為一個勇於表達的人」,其實會不知道怎樣才算達到目標,結合前面描述的兩點,可以增加衡量的標準,像是訂定明確的數量,明確的回饋行動等等。以前面的例子,就可以改成:「每個月撥出1000元捐給家扶基金會的孩子」(明確寫出幫助的方式,對象)、「每個月至少有一次舉手發言」(列出明確方式與頻率),甚至更進一步結合第一點,可以想想怎樣的發言是對於周遭的人有幫助的,例如每週至少一次主動表達對別人的感謝,讓改變跟其他人有連結。
在許下明年的心願之前,試著用上述三個方式改變許願的方式,希望未來的一年,大家的願望達成率都可以大大提升,成為讓自己更喜歡的模樣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