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掌握3原則,讓展覽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

· 奇德觀點

假日期間,許多家長都會安排帶孩子看不同的展覽,因為許多展覽集結了許多難得一見的作品,還有能讓孩子培養美感,豐富文化素養等諸多好處~(在大熱天中有個涼爽舒適的地方待著當然也是~)

但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,若無法感受到展品的魅力,很容易就會出現「可以走了嗎?」「我們還要待多久?」這樣不耐煩的對話,或是快速通過走馬看花,就可惜了這個難得的機會。以下提供三個原則可以讓孩子從展覽中有更多的體悟!

互動裝置比較能引起孩子的興趣

互動裝置比較能引起孩子的興趣 圖片來源

1. 在參觀前瞭解展覽內容:

建議大人們在帶孩子看展之前要先了解這個展覽的主題,例如:如果是印象派畫展的話,簡介裡有提到哪些畫家?作畫的場域會是哪裡?不用想得太難,就像選電影之前會看一些劇情簡介,看展也是如此。需要提前做功課的原因有二:

A. 比較知道如何引起孩子們的動機:因為先了解主題,就比較好跟孩子說這次的展覽有什麼樣的難得之處,有能是平時都是在國外的展品,台灣很難得一見,若是有一些互動的裝置或體驗,也可以告訴孩子是有趣味性的體驗活動,讓孩子更有動機參觀。

B. 了解如何介紹和規範:有些主題較容易出現一些裸露的展覽品,如果事先知道有這樣的展品的話,可以先做好準備,當孩子有疑惑時,就可以適時說明,這是創作者表達作品的一種呈現方式。有一些規範也可以先跟孩子說明,像是不能拍照,不能奔跑,要站在適當的距離,特別是一些年幼的孩子,可以在到會場前就先跟孩子說明,讓孩子明白規範的重要性。

羅浮宮的維納斯
2. 讓展品跟孩子的生活經驗作連結

逛展不用每一件作品都仔細看完(這對很多大人來說其實也做不到),可以讓孩子選擇要看先看哪些他有感覺的展品,一些大型博物館的常設展(例如:台北故宮,紐約大都會博物館)都會在DM標注一些比較知名展品的展區,通常是大家比較有可能知道的作品,就可以從這些展品開始。外甥在兩歲多的時候非常喜歡喝牛奶,看到維梅爾(<帶珍珠耳環少女>的創作者)的 <倒牛奶的女僕>,就會很開心的一直看,然後說:「倒牛奶那個!一樣的!」。(孩子從很小就可以將世界名畫跟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囉~)

倒牛奶的女僕

<倒牛奶的女僕>

另外像是看到下面這一幅<受驚嚇的天鵝>

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 鎮館之寶

應該有些人心裡馬上會浮現:「我的老天鵝啊~」這幾個字,然後覺得很有趣,願意多看幾眼。(事實上,輸入「荷蘭 我的老天鵝啊」是可以找到這幅畫的……)千萬別小看老天鵝,人家可是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!

 

這幅畫其實是用天鵝在西方文化中象徵純潔、忠誠、高貴的形象,比喻荷蘭政治家約翰·德威特在保護國家不受外敵侵犯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。受到左下方狗而的威脅,天鵝張開翅膀,誓死保衛鳥巢裡的鵝蛋。狗頭上方有一行字:de raad-pensionaris (國家公敵),天鵝兩腿之間也有一行字:de viand van de staat (偉大的州長),其實背後富有政治深意。但也只有先引起興趣之後,才會有耐性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。

 

因此可透過孩子有興趣駐足的作品,去觀察畫面的內容,畫了哪些人物、景象。創作者用了哪些顏色、媒材?孩子在看這幅作品時有什麼樣的感受?為什麼?創作者想表達什麼想法呢?感受的部分沒有對錯,如果孩子有多一點的想法,也可以引導他們去思考同一個創作者不同作品的差異性,或是在表現同一個主題時,不同創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方式去做呈現,就可以帶領孩子做更細微的觀察。

3. 在生活中,跟之前看過的產品做延伸

如果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生活中有非常多藝術的應用。例如下面這支得了很多獎的MV,裡頭就出現非常多幅世界名畫。

甚至是出現在生活常見的商品。蘇格蘭紅茶的外包裝是慕夏的作品:春天。

慕夏:春天

平時可以透過這些生活中和藝術的連結,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作品。在看完展覽後,有機會在生活中看到類似的創作方式或主題,也可以在回憶一下看展時的體悟和觀察。讓這些思考能夠透過不同的生活經驗連結,記憶的更深刻。

透過展品帶領孩子做的思考練習,就是一種在生活中對於觀察力的培養, 觀察力的養成在很多學習的脈絡都是很重要的,例如在史丹佛設計學院提倡的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,第一個步驟就是同理,同理也是需要對於生活周遭人事物的觀察,才有辦法再進一步的定義出真正的問題,提出更有創意的發想,思考出解決的方法並反覆驗證,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,不論是在同理的階段,或是在驗證的階段,都需要觀察使用者給出的意見和使用的方式,是一種培養觀察力的練習方式。

 

不論是在生活中觀察到不同藝術的應用,練習系統性的觀察與思考方式,參觀展覽認識不同的作品,都是非常值得鼓勵的,因為這樣的學習就已經不僅僅侷限在課本或教室中,而是跟生活結合在一起。